时间:2022-12-10 13:07:24 | 浏览:1200
人身险承保预计2022年完成筑底,2023年有望逐步回升,中长期储蓄业务增长潜力持续打开。哑铃型配置策略正面临长期挑战,亟需寻找险资国际化道路,中国台湾等地区经验值得借鉴,内外环境对比看目前处于较好的历史机遇。从短期贝塔角度看,需求修复+估值低位有望打开绝对回报空间,建议均衡配置保险板块。
▍承保有望筑底回升,长期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从需求角度看,居民财富快速增长,风险偏好持续下降。截至2022年9月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6.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前三季度新增达到13.3万亿元。
从供给角度看,居民资产荒或已成为常态,保单保本保息的优势持续上升。
从周期角度看,预计人身险承保今年完成筑底,2023年有望逐步回升,中长期储蓄业务增长潜力持续打开,是否进入持续的扩张周期要关注13个月新人留存率能否回归30%以上的健康水平。
▍长期挑战在投资端,亟需寻找险资国际化道路。
哑铃型配置策略正在逐步失效,体现为:目前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仅为3.1%,税前回报率为4.1%,拉长久期的好处有限;上半年银行对企业人民币贷款平均利率仅为4.16%,保险公司配置另类资产的吸引力也在大幅下降;此外,金融地产以及权益相关的资产均处于同周期向下。从单一经济体的角度看,在保单积累期赶上人口红利周期非常重要,保险公司和保单才能从经济长期增长中获得回报;对于类似日本、欧洲等已加速度进入老龄化的经济体来说,只有国际化投资才能为本土保险资金带来长周期增值机会。同样,对于像中国这样未来十年加速度进入老龄化的国家来说,险资国际化道路已经到了不得不走的时点。
▍险资国际化的路径:并购或海外配置。
① 凭借庞大的资金体量优势,并购是保险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发展资管业务的重要方式。如英国法通(Legal&General)通过收购纽约MetLife的养老金业务进入美国市场,并后续持续收购荷兰、法国等国家的寿险公司进行全球业务拓展;安盛(AXA)收购Equitable Life间接持有Alliance Bernstein等。通过并购实现资管业务全球拓展的最典型案例是德国安联,通过并购PIMCO得以成功打开美国市场,将第三方资管业务做大;而PIMCO则获得了长期稳定的保险资金流入,并借助安联的资金投入培育自身能力,实现双赢。
② 相比于并购,直接进行海外投资是保险资管国际化更迫切有效的方式。中国台湾保险公司海外资产配置比例较高,2021年人身险海外资产比重高达59.6%,非寿险海外资产比重达22.8%。从国泰人寿来看,海外债券在回报率和稳健性上都表现均不错,海外股票的收益率也比较稳定。2016-2021年国泰人寿海外债券的平均收益率为5.2%,并且波动不大。国泰人寿的避险后收益率基本可以覆盖平均负债成本,而富邦人寿不论避险前或避险后投资收益率都超过了平均负债成本,因此带来利差收益。
▍中国险资海外投资:处于较好的历史机遇。
① 内外部经济环境逐步成熟,美国国债利率高于中国。2007年平安出海投资富通案例,当时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和经济高增长阶段,时机尚不成熟。站在当下,中国正面临60后人口高峰集中退休的关键点,经济增长和利率正处于持续下降的关键时期,内部资产荒将成为常态;而以美国为主导的海外发达国家市场经历了08年以来持续的量化宽松和零利率阶段后,利率重新回到高位,为保险公司带来良好的长期资产配置环境。
② 海外投资成败经验可以借鉴,具有丰富的可投资品种和专业的资管机构可供选择。中国台湾保险公司海外配置的成功经验表明,以北美为主的海外成熟市场具有足够丰富的产品种类、足够成熟的定价体系和产权法律保障;同时,全球第三方资管公司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以贝莱德、黑石集团为代表的全球头部公司具有足够的品牌信誉和专业能力,值得信任和合作。此外,也有平安投资富通等失败案例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后来者行稳致远。
③ 中国监管条件逐步成熟,境外配置比例有较高的政策空间。未来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将是全球公司同台竞争,既有贝莱德、友邦等全球公司进入中国,服务中国市场,也有不同公司利用全球平台实现跨境业务联动。这就要求中国公司也加速走出去,其中保险资产15%境外投资比例上限尚未用足(已有投资占比仅为2%左右)。
▍风险因素:
海外投资相关的政治和监管风险;外汇管制和汇率波动风险;经济周期、区域市场、市场波动等风险。
▍投资策略:贝塔来自需求修复,阿尔法来自差异化。
短期从贝塔角度看,需求修复+估值低位有望打开绝对回报空间,建议均衡配置保险板块。在今年完成筑底后,人身险未来在规模上有望打开增长空间,预计保险资产增长中长期维持超过M2增速。但在保障型产品占比大幅下降之后,且投资端面临压力之下,预计利润率面临长期压力。我们认为,未来一年保险板块的机会主要来自量的修复,建议阶段性均衡配置。
本文源自金融界
人身险承保预计2022年完成筑底,2023年有望逐步回升,中长期储蓄业务增长潜力持续打开。哑铃型配置策略正面临长期挑战,亟需寻找险资国际化道路,中国台湾等地区经验值得借鉴,内外环境对比看目前处于较好的历史机遇。从短期贝塔角度看,需求修复+估
周三A股震荡收跌,而港股则是出现了大幅跳水!特别是恒生科技,从一度涨超4%到跌超4%,短短半天时间8%的剧烈震荡!出了什么大事吗?结果看了一圈,只能得出结论是趁利好消息落地,有部分资金提前跑路!那么晚间我们的看点显然就是富时A50会不会修复
记者| 苗艺伟7月25日晚间,中信证券(06030.HK)发布的公告揭开了中国将成立“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神秘一角。有业内知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这一国民级养老保险公司已加速进入筹备阶段,或将在年内落地。中信证券公告称,2021年7月2
6月22日,资本邦了解到,继今年3月份中信金控和北京金控一同拿下业内首两家金控牌照后,中信金控按照此前规划正式开启了承接中信旗下金融牌照和资产的大动作。6月22日夜间,中信银行和中信证券相继发布公告称,收到公司股东中国中信有限公司(简称“中
【中信证券:2023年A股将逐步聚力上行 延续已开启的中期全面修复趋势】财联社12月7日电,中信证券研报指出,2022年以来一直压制A股的多重因素将在2023年迎来转折,2022年11月防疫政策优化和地产支持发力已明确政策预期拐点,经济逐步
居民部门“缩表”是今年以来市场讨论较多的话题。房价和股票下跌是居民资产市值缩水的直接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居民为了应对来自收入和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选择增加储蓄、降低债务和支出水平。中信证券明明团队研报指出,未来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将取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策略报告称,当前市场从政策预期博弈阶段步入政策效果博弈阶段,显现出主线不清、高度博弈和快速轮动的三大特征,这反而预示着全面修复行情的趋势更加明确,目前行情正处于政策驱动的上半场,直至经济恢复进入新稳态,才会步
前期影响市场的四大因素已陆续出现转机,市场受迫性卖出压力充分释放,极端悲观情绪逐渐修复,预计5月起将开启持续数月的中期修复行情,建议积极布局四大投资主线。首先,上海疫情局面出现明显改观,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统筹经济发展与防疫。其次,决策层在基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目前半导体产业正处于探底阶段,设计公司及下游客户正积极推动去库存,展望明年,随着下游需求逐步回暖,看好半导体产业于2023Q2前后触底重回上行阶段。历史半导体周期复盘来看,每一轮周期股价(费城半导
中信证券12月7日研报指出,2022年以来一直压制A股的多重因素将在2023年迎来转折,2022年11月防疫政策优化和地产支持发力已明确政策预期拐点,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潜在增速水平,改善市场风险偏好;预计2023年3月欧美加息结束,人民币汇率
美女14年未剪发,她说,她不会修剪她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长发,直到它达到她的脚趾,那她可以找保险公司定制头发保险了。 一名俄罗斯美女达莉亚(Daria Gubanova)因为一个赌约,在历经14年不剪发后,一头浓密的深色头发现在几乎垂到了脚踝,
证券行业的福利降级来了。7月13日,据媒体报道,中国两大投行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正在大幅削减差旅预算,以控制成本并提高盈利能力。据悉,从7月开始,中信建投证券董事总经理在国内出差搭乘的交通服务将降级,搭乘高铁动车的标准为二等座,火车则是硬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9日讯 立讯精密(002475.SZ)今日股价下跌,截至收盘报29.05元,跌幅3.36%。立讯精密于2021年1月14日创下去年以来的股价高点63.26元。随后,中信证券、招商证券接连发研报唱多该股。2021年1月29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5日讯 立讯精密(002475.SZ)今日股价下跌,截至收盘报48.21元,跌幅5.47%。 立讯精密于2021年1月14日创下去年以来的股价高点63.26元。随后,中信证券、招商证券接连发研报唱多该股。 2021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8日讯 今日,立讯精密(002475.SZ)股价下跌,截至收盘报34.79元,跌幅3.84%。 立讯精密于今年1月14日创下年内股价高点63.26元。随后,中信证券、招商证券接连发研报唱多该股。 1月29日,中